作者:孙建琴


肌少症对于老年人的影响是多方面、广泛的。最近在《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的一篇文章说,肌少症已经影响全球17.1亿人的患病,导致了1.49亿伤残寿命的损失。
有研究称,衰老本身就是慢性炎症因子累积的过程,随着年龄增长,肌肉组织在慢性炎症的累积下,会导致合成代谢失衡、分解代谢增强;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会让人体长期处于慢性缺氧状态,导致肌肉组织由于供氧量不足而萎缩;骨骼肌是人体葡萄糖的主要储存和消耗器官,当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时,葡萄糖利用率下降、血糖代谢异常,就会引发肌少症。
近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与关节外科研究团队在《内分泌学前沿》杂志发表文章,通过研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汇总统计数据发现,肌少症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老年人肌肉量和肌力下降,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增加老年人的四肢肌肉力量,可降低冠心病、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肌少症的高危人群
①60岁以上老年人;
②近期有住院史者;
③近期反复发生跌倒者;
④近期出现临床可见的力量、体能或健康状态下降者;
⑤1个月内不明原因体重下降超过5%者;
⑥抑郁或认知功能障碍者;
⑦营养不良或非自主体重丢失者;
⑧长期卧床者;
⑨慢性疾病患者(慢性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结核、肝硬化、肿瘤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如何早期识别肌少症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测量小腿围,以及5次起坐试验:
测量小腿围:受试者取坐位测量,测量时卷起裤腿,暴露小腿,将软尺放在小腿最粗的地方,以水平方向绕一周计量。卧床患者可取仰卧位测量,小腿和大腿成直角,测量小腿最粗处的周径,重复测量2次,取其中的最大值,测量单位为厘米,精确小数点后一位,误差不超过0.5厘米。参照2019亚洲肌少症标准,男性小腿围<34厘米,女性小腿围<33厘米为异常。
5次起坐试验:测试者坐在高40~43厘米的椅子上,双手交叉于胸前,重复5次起坐时间,结果精确值至0.01秒,参照2019亚洲肌少症标准如果≥12秒为异常。
如果自测小腿围异常,可再选择5次起坐试验,如仍异常就怀疑肌少症可能,应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进一步确诊。
早诊早治“可疑肌少症”
新加坡曾有报道,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当中可疑肌少症(Possible Sarcopenia)最高达73.3%。我们曾经完成的一个研究显示,在上海一些养老院中老年人肌少症和可疑肌少症患病率达到了65.8%。从可疑肌少症的时候开始,可以有小腿围减小或5次起坐试验或握力的受损,也就是存在肌量的减少,就可以诊断为可疑肌少症。肌少症具有隐匿性,应尽早进行肌少症的筛查、诊断和干预,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早得益。
明确诊断“肌少症”后还应积极地干预,才能防患于未然。补充蛋白质、坚持运动是改善肌少症的有效策略。2022年《英国运动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周只需进行30~60分钟的肌肉强化运动,就足以降低死亡风险;当有氧运动与肌肉强化运动结合时,全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风险降低40%。
《临床营养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