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正探索全方位工具与膳食方案,旨在提供精准营养支持,助力人们拥抱更健康的生活。
人体的新陈代谢调控着营养物质的利用方式,以产生能量、维持细胞功能,并支持身体的生长与修复。然而,当代谢长期失衡时,便可能引发诸如、肥胖症、心血管疾病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慢性疾病。
传统的代谢健康评估多依赖空腹血液中的生物标志物,但这只能反映身体静止状态下的片段信息。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营养科学家林旭打了个比方:“这犹如在汽车熄火时检测发动机,难以反映它行驶时的表现。”
她还指出,个体在代谢、基因、微生物组及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深刻影响其营养需求:“要制定更为精准、契合个体健康需求的营养策略,关键第一步是更准确、深入地评估代谢健康。”
林旭和团队正与中国膳食营养补充剂企业汤臣倍健(BYHEALTH)合作,致力于研发测量代谢稳态的新方法,推动“精准营养”理念的发展。精准营养旨在揭示个体差异如何塑造营养需求,成为汤臣倍健基于证据的研究战略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优化营养解决方案。

汤臣倍健(BYHEALTH)的研究团队将精准营养作为循证研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提供优化个性化营养解决方案。图片来源:Valentinrussanov/E+/Getty
膳食代谢
为更精准地评估个体代谢健康,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林旭团队与位于广州的汤臣倍健营养健康研究院(BINH)研究人员合作,设计出一套动态监测方案,旨在突破传统空腹指标的局限,捕捉更细致的代谢变化。
基于该模型,研究人员招募了111名年龄在20至70岁、代谢健康状况不一的中国成年人进行了测试。受试者在隔夜空腹后摄入含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标准餐食,随后采集空腹及餐后五个时间点的血样,动态记录代谢物水平的变化。
研究发现,即使代谢健康状况相似的人群(即身体消化食物及餐后恢复能力类似),个体的餐后代谢反应却存在显著差异:部分人血糖回落迅速,但脂肪代谢较慢;另一些人则在蛋白质代谢方面展现出独特的模式。
在202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1,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了解个体膳食代谢能力或许是识别其营养需求与在症状出现前捕捉代谢疾病早期信号的关键。
林旭表示:“借助这一工具,我们如今能够依据个体的代谢反应,提供更精准的营养建议。”
小样本、大数据
个性化营养不仅需洞察个体差异,也要兼顾群体多样性,因此需要具备可扩展性与便捷性的评估工具。针对传统血液检测的局限,汤臣倍健营养健康研究院(BINH)研究人员创新采用干血斑(DBS)检测技术——这是一种简便的指尖采血法,便于居家采样且无需冷链运输。
BINH副院长贺瑞坤表示:“仅凭一滴指尖血,我们便能测量多种营养标志物。”
贺瑞坤主持汤臣倍健干血斑平台的研发工作,联合学术合作伙伴构建了覆盖群体的营养数据库,以实现深入解析。研究团队表示,该平台现可检测40余种代谢组分,包括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氨基酸及功能性代谢物。
她补充道:“我们希望这些科研技术成果与基因检测和肠道微生物群分析等其他技术相结合后,将有助于根据个人营养状况制定精准营养干预策略。”


汤臣倍健干血斑检测实验室(左图)利用简便的指尖采血法分析多种营养生物标志物。汤臣倍健生产线(右图)采用先进技术,确保制造过程的精准与稳定。图片来源:BYHEALTH
稳健配方
汤臣倍健营养研究策略的另一重点,是探索何种膳食补充剂有望应对日益普遍的健康问题。贺瑞坤表示:“BINH秉持循证科学体系,开展功能研究,并根据新发现不断更新配方。”
为评估潜在膳食补充剂的功效,BINH研究人员正开展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重点聚焦植物功能性成分——如红曲提取物2和水溶性番茄浓缩物3,旨在探索其在调节胆固醇及心血管健康中的功效潜力。
此外,团队还进行了真实世界证据研究,评估氨糖与碳酸软骨素对骨关节健康的长期影响。
BINH研究团队还考察氧化对ω-3活性成分稳定性的影响,确保氧化水平低于欧洲药典标准。
汤臣倍健科研人员研究双层片剂技术,通过物理隔离铁与维生素C等活性反应成分,使其分别置于片剂不同层面,从而提升营养素的稳定性与吸收率。该项专利设计有助防止这些成分共存时的氧化反应。
BINH还致力于探索可能改善健康的新型营养成分。
例如,BINH微生态研发中心的微生物组科学家迮晓雷正领导一项涵盖菌株分离、基因组测序、体外测试及动物实验的全面益生菌及营养成分研究项目。团队已成功分离并研究了几株益生菌菌株,包括副干酪乳杆菌LPB27(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 LPB27)4 和短双歧杆菌207-1(Bifidobacterium breve 207-1)5,探讨了它们在支持消化和代谢健康方面的潜在用途。
考虑到本土饮食习惯,团队正探索大豆与乳清蛋白等成分的结合,旨在开发更贴合中国消费者口味与营养需求的产品方案。
展望未来
BINH研究团队还运用合成生物学,探索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营养成分的可能性。
展望未来,汤臣倍健正致力于优化潜在营养成分,满足中国消费者的营养需求。同时,公司构建了涵盖组学、生理、膳食及生活方式数据的综合队列数据库,助力预测代谢风险并提供个性化营养建议。
BINH亦积极参与中国的重要团体标准制定,已贡献逾60项原料质量与制造工艺标准。贺瑞坤表示:“我们期望更好地守护健康,推动行业科学化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Wu, Y. et al. Natl. Sci. Rev. 12, nwae425 (2025).
2. EFSA Panel on Dietetic Products, Nutrition and Allergies (NDA), EFSA Journal, 9, 2304 (2011).
3. Tian, Z. et al. Nutrients 14, 3374 (2022).
4. Huang, L. et al. Food Sci. Hum. Wellness. DOI: 10.26599/FSHW.2025.9250477 (2025).
5. Li, J. et al. Eur. J. Nutr. 63, 2567-2585 (2024)
This advertisement feature is produced by Nature Custom Media. The advertiser retains sole responsibility for content.
本篇内容由自然科研定制推广团队为本机构撰写,广告客户对内容负全责。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