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已经进入了第1200多天,乌克兰首都基辅屡次遭到俄罗斯军队的空袭,但令人惊讶的是,至今没有一位乌克兰高级官员在这些袭击中丧生。更为耐人寻味的是,尽管乌克兰损失了大量的军工设施,但其武器装备的生产能力依旧未受根本性影响。不过,俄军在这一时期却发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秘密:基辅地下藏有大规模的隐蔽设施。为此,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M战术弹道导弹精准地袭击了基辅原布尔什维克机械制造厂的地下基地。
苏联时期遗留下的防线
之所以乌克兰高级官员能够在空袭中屡屡幸免,并非仅仅是运气,而是得益于苏联时期留下的坚固防御设施。基辅在当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战略角色,既是通往西南的重要门户,又控制着第聂伯河,是战线后方的重要指挥和补给基地。这一地理位置决定了基辅必须拥有强大的防御体系。因此,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基辅开始了大规模的地下工程建设。
尤其是在冷战后期,为应对可能的核打击,地下设施的建设进入了一个空前的高峰期。以1980年代建成的大型专用掩体为例,这些掩体不仅仅是普通的水泥掩埋坑,而是装备完善、能容纳数百人的地下堡垒。它们设有独立的卫生间、生活水箱、通风系统,甚至有简易的厨房和休息区。这些掩体的设计初衷,不仅是让人在核爆后的废墟中存活下来,更是要能够在灾难之后,继续进行指挥、生产,甚至展开反击。
据估计,基辅的地下掩体数量至少有几百个,而若包括所有具有基本防护功能的地下空间,这一数字轻松突破六千个。这些地下设施像基辅的“骨架”一样,遍布在核心行政区、工业区,甚至民众居住区的楼下。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爆炸冲击波的侵袭,掩体的墙壁厚度达三米,且入口采用了S形弯道设计,能够有效吸收并削弱冲击力,令这些地下空间成为最坚固的庇护所。了解苏联防御体系的人一眼就能认出,这些地下设施与苏联时期的建筑风格几乎完全契合。
信息泄露与俄军战略调整
然而,即使是最严密的防线,也难免有漏洞。在今年年初,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和北约高级官员参观乌克兰导弹工厂时,意外泄露了一张照片。照片本应是为了展示乌克兰的导弹生产能力,但却无意间揭示了一个重大的信息:乌克兰的军事核心力量,实际上藏匿在地下。对于俄罗斯的情报部门而言,这一发现如同拨开了迷雾。根据这张照片,他们获取了苏联时期的地下设施图纸,并确认了乌克兰地下导弹工厂的位置,正是在基辅的布尔什维克机械厂地下。这个厂区表面上看似破败不堪,毫无战斗价值,然而地下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这个“废弃”工厂的地下,实际上是一个集导弹生产、军事指挥、甚至高级官员避难的多功能基地。俄罗斯情报部门认为,泽连斯基和他的随行官员到访这里,绝不仅仅是为了参观生产线,而是为了利用这里强大的防护功能躲避空袭。这个地下工厂成了俄罗斯军方日夜寻觅的目标,恰如其分地藏匿在基辅的城市心脏下。
俄军的精准打击:利剑出鞘
一旦发现了这一关键设施,俄军的战略发生了转变。过去的大规模、低效的轰炸逐渐被精准的打击所取代。针对基辅布尔什维克机械厂地下基地的军事行动悄然展开。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轰炸,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精准打击的军事行动,俄罗斯军方动用了高超音速导弹“匕首”和强大威力的巡航导弹,旨在突破厚重的地面防护层,直击隐藏在地下的核心目标。
这次打击的目标远不止一个。俄军还锁定了基辅其他重要的地下设施和关键基础设施,包括热电厂、维修米格-29战机的工厂等。俄罗斯的目标已经不再是摧毁城市的大范围基础设施,而是精准摧毁乌克兰政府赖以运作和生存的关键节点。通过这样精准的打击,俄军意图将乌克兰的反击能力彻底压制。
在这一轮空袭中,泽连斯基再次请求西方援助,但有一个细节引起了外界的关注:他不仅仅要求防空导弹等军事装备,还请求食品和医疗物资。这种请求的变化表明,俄军这一轮的打击很可能已经摧毁了乌克兰的地下储备,直接削弱了乌克兰政府的后勤支持能力,使其在战场上的“底气”大大减弱。
瓦格纳的撤回与俄军的反击
此外,俄罗斯总统普京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瓦格纳”集团的精锐部队从非洲调回。这一决定最初看似是宣布“瓦格纳”完成了在马里的任务,开始撤回。但更多分析认为,瓦格纳在马里与当地政府军配合,打击极端组织的行动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且付出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因此,普京的决定更可能是基于迫切的需要,旨在加强国内的防御、应对乌克兰日益增多的无人机袭击,并弥补俄军在乌东战场上的人力不足。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瓦格纳集团的撤回意味着俄军可能会采取更为激烈的报复行动,尤其是在基辅的地下设施遭受打击之后。尽管西方国家,尤其是英法德等北约成员国,尚未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但他们已经意识到,继续支援乌克兰已无法实现预定目标。北约的援助决心因此出现动摇,局势变得愈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