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夏楠
“近期我们银行推出的经营贷利率优惠力度很大,您有兴趣了解一下吗?”在消费贷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近期,各大银行纷纷“开卷”经营贷。据记者了解,目前各银行经营贷利率普遍在3%左右,部分银行低至“2字头”。近年来,鼓励银行支持的政策力度持续加大,各家银行持续增加重点领域信贷投入。
银行“开卷”经营贷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92万亿元,其中住户贷款增加1.17万亿元,经营性贷款增加9239亿元,体现了金融机构持续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生产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
此前,各家银行关于贷款类的竞争主要聚焦于消费贷,部分银行经过“价格大战”后,消费贷利率一度低至2.5%左右。然而,随着监管趋严,消费贷利率逐渐回升3%的水平,银行纷纷将目标放至经营贷,再次打响“经营贷价格战”。
记者了解到,目前多家银行经营贷利率已降至“2字头”,例如推出生意抵押贷限时优惠,叠加利息优惠券后,年化利率可低至2.7%,额度至高2000万元。
国有大行也陆续推出利率低于3%的经营贷产品。例如“经营快贷”贷款额度最高500万元,年化利率3%起,期限最长为1年。此前该款产品的最低年化利率为3.35%起。针对细分行业客群推出“商户云贷”“首户快贷”“云税贷”等小微信贷产品,年利率低至3%。
城商行方面,推出了抵押经营贷,最高额度达2000万元,年化利率低至2.5%。则于7月4日发布公告称,针对使用“e付扫码付产品”的收单商户,推出用于日常经营周转的个人经营性贷款,额度最高30万元,利率低至3%,期限为3年。
青岛利率进入“2时代”
记者了解到,青岛地区银行的经营贷利率也多为3%,在今年上半年,部分银行已经推出3%以下利率的经营贷产品。
例如招商银行青岛分行今年2月份推出的“小微抵押贷”授信额度至高1000万元,利率在2.7%~3.5%;上半年推出科技人才专属的个人经营贷,额度至高500万元,年化利率最低可至2.9%,不过限定申请人群为高层次人才、院所人才、高校人才、科技人才等,并需要满足兴业银行经营贷款的其他必要条件;的房抵经营贷额度最高1000万元,额度期限最长20年,年化利率(单利)最低可至2.8%。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经营贷的利率和申请额度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个人和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最终的额度和利率还需经银行具体审批,因此个体差异较大。青岛地区的银行可审批的经营贷利率大多为3.2%,资质特别好的可以到2.8%,而某知名商业银行经营贷利率可以到2.7%。“这是近期批下来的最低利率了,不过需要申请人的资质优秀。”
加大信贷投入支持实体发展
今年6月,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提到,要巩固提升普惠信贷体系和能力,提升小微企业信贷服务质效。引导银行保持对小微企业有效的增量信贷供给,积极落实续贷新政策,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投放。优化信贷审批模型,强化对企业经营情况等第一还款来源分析,降低对抵押物的过度依赖。鼓励加强小微企业信息数据应用,提升审批效率。加大对小微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项目研发、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中长期贷款支持。同时,《方案》还提出,要强化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持续加大信贷资源投入,加强涉企信用信息归集,提供专业化征信服务,推广“信易贷”模式。重点满足有市场、有效益、信用好、成长性高的民营企业的有效融资需求,加强对贷款资金流向的监测,确保贷款资金真正用于支持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
对于经营贷利率下降的原因,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朱华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宏观政策的引导。近年来,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二是目前货币政策相对宽松。此外,各家银行为了争夺有限的优质客户资源,纷纷降低经营贷利率。
以产品差异化提高服务质效
对于银行来说,优质的小微个体商户办理经营贷后,可以拉动小微客户的财富管理、结算等方面的综合金融需求,为银行带来业务增量,长期来看甚至可能带来不小的长期收益。而另一方面,从风险经营和监管规制角度看,违背风险定价规律的超低利率缺乏可持续性。对于银行而言,用低利率经营贷换来的新增客户成本较高,优质客户稀缺,同时信贷风险上升,资产质量管控难度大。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营贷利率不断走低,不少人申请“经营贷”却将贷款流向房贷等领域,甚至用经营贷去进行理财等投资行为。业内人士提醒,经明确规定只能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若违规使用贷款资金,违反贷款合同约定和监管规定,银行一旦发现,有权提前收回贷款,要求借款人一次性还清全部本息,征信也会受到影响。严重的违规行为可能被认定为骗贷,涉嫌违法犯罪,面临法律责任追究。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在市场定价主导和利率持续下探背景下,银行净息差空间被不断压缩,仅靠贷款扩容难以弥补利润损失,反而可能因风险上升导致代价变大。银行应采取差异化竞争,在精细化管理、结构优化、综合服务等方面寻求突破,围绕客户合理融资需求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在扩张业务和保证资产质量中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