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通安镇,夜幕降临时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各实践站化作星光璀璨的温馨港湾。自7月“文明高新幸福夜”文明实践活动启动以来,通安镇以“文化+科技+运动+服务”的创新模式,为辖区居民定制了涵盖宣讲教育、非遗体验、红色教育、全民健身、移风易俗、科普实践等六大类夜活动,构建起有温度、有深度的夏日精神文化家园,全面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hh4.keshunxy.com/file/upload/202508/02/135256501.jpg" alt="" />
多元服务,构建全龄友好生态圈
在新街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宋锦苗银冰箱贴手工活动将非遗文化与手工实践结合,30组家庭在匠人指导下创作出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融合的艺术品。同期,树山村户外广场的红色电影《地下骑士》以光影为媒,让青年家国情怀跨越时空,引发“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全民共鸣。华通四区广场的气排球课堂则通过体育“能人”教学,让青少年在团队协作中感受运动魅力,家长李女士感慨:“孩子放下手机,学会合作,这样的健身活动更有意义。”
科技赋能,打造文明实践新场景
通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20组亲子家庭通过AI技术体验孝道文化。智能问答、海报创作、亚克力相框手工制作等环节,让千年孝道在科技赋能中焕发新生。而腰扇手作现场,青少年与老年群体同台竞技,汉服爱好者小陈在扇面上绘出敦煌飞天,退休教师张老则复刻明代纹样,不同年龄层的创意在扇骨间碰撞交融。镇实践所更组织居民集体观看“苏超”比赛,激昂的赛事氛围与现场加油声交织,构成独特的夏夜记忆。
青老共学,搭建成长互助平台
针对青年群体,镇团委联合区文体中心开设首期青年夜校,推出体能运动课、艺术兴趣课、手工实践课等十余项课程。白领小周每周四下班后直奔非遗手工课:“白天上班压力大,晚上做些手工特别解压。”而整理收纳课、减脂训练营等课程同样座无虚席,青老学员在交流中搭建起跨越代际的友谊桥梁。从非遗体验到科普课堂,从红色宣讲到全民健身,每个年龄层的居民都能在这找到归属感。
相关负责人表示,从7月至9月,通安镇将持续推出移风易俗讲座、科普实验站、亲子阅读会等系列活动。这些“家门口”的文明实践矩阵,既满足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构建起邻里守望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夏天,通安镇正以多元服务为笔,在夜空中绘就文明实践的璀璨星图,让“最后一公里”真正成为“最暖一公里”。(通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