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长王毅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会面时紧握双手,这一举动直击西方媒体炒作的“美俄缓和分化中俄”说法。拉夫罗夫明言:“普京执政期间,中俄战略航道绝无转向。” 此番表态如利剑,瞬间驱散西方借乌克兰战事分化两国的图谋迷雾。
此次会晤的背景,是俄乌战场正陷入开战以来最血腥的消耗战。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截至2024年底,超630万乌克兰难民涌入欧洲,而西方媒体却执迷于渲染“中俄裂痕”。王毅强调,中俄的深厚友谊基础不可动摇。拉夫罗夫表示,两国关系是“超越传统军事结盟”的新模式,并称其为“全球战略平衡的关键”。
数据印证:2024年两国贸易突破2440亿美元,中国蝉联15载俄最大贸易伙伴,自主货币结算占比逾95%。中俄在多边框架下协调行动,共同支持“全球南方”并处理乌克兰问题。普京连任后首次电视讲话强调,深化对华关系是俄长期国策。双方牢固的政治互信使西方挑拨企图难以奏效。
俄乌和谈立场上,中俄存在微妙差异。俄方提出了“俄乌+第三方”的简化框架,驻联合国大使涅边贾指责欧盟和英国“失信”,导致2015年《明斯克协议》未能落实。俄学者苏斯洛夫则批评美方只图短期停火,缺乏解决根本矛盾的意愿。
中国则力推“多方包容机制”王毅申明:和谈须纳入“所有关键方”,特别点明欧洲角色不可或缺。 中方立场明确:过去三载欧盟援乌逾890亿欧元,若将其排斥,和平协议终成镜花水月。中俄在立场上的分歧反映出对西方角色的不同看法:俄罗斯认为欧盟是冲突根源,而中国则视其为重要调解者。
法国总统马克龙选择召集欧洲领导人讨论乌克兰问题,但因德国等国态度不一,未能达成共识。爱沙尼亚安全专家萨克斯指出“没有真正的和平计划”,令欧洲调解能力遭到质疑。这种内部分裂,正是中俄推动多边主义的契机。
俄乌冲突三年间,欧洲付出惨痛代价却陷入战略迷失。对俄能源制裁推高欧洲通胀,迫使其以数倍市价购买美国LNG。美国援乌资金多数回流本国军工,乌成西方武器利润来源。民生压力助长极右翼,《商报》称欧洲陷入“战略困境”。
颇具讽刺的是,欧洲在安全防务、战后复原等核心议题上立场撕裂。 波兰力推“永久驻军”,法国倡导“自主欧洲军”,德国则聚焦经济负担。正值美议会为610亿援乌案争论不休之际,欧方标榜的“战略自主”终成泡影。俄军事期刊《军工信使》评述道:“撇开俄罗斯的欧洲安全架构,如同缺舵手的泰坦尼克。”
在和谈僵局下,中俄通过机制化合作寻找新突破。普京计划年内访问中国,并参与抗战胜利纪念活动,进一步加强高层战略对接;2025年,两国将加大人工智能、极地开发等高科技领域合作;此外,俄罗斯担任金砖轮值主席国,与中国接任上合组织主席国形成战略接力。
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获俄方高度评价。王毅在与拉夫罗夫会谈中明确:“中方将继续劝和促谈,反对扩大冲突与单边制裁。”这种超越零和博弈的思维,为破解乌克兰困局提供新可能。反观美国,其军工复合体正从流血冲突中攫取暴利——雷神公司股价三年暴涨230%,洛克希德·马丁订单排至2028年。
这场持续三年的冲突已造成超50万军人伤亡,推高全球粮价37%,令9个国家陷入债务危机。中俄外长握紧的双手传递出清晰信号:真正的和平需要超越阵营对抗的勇气。历史早已证明——由胜利者强加的和平,终将成为下一场战争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