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ART |谭季春教授:ART诊疗趋势的变化与思考

   2025-09-23 kongyu700
核心提示: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玲玲)自2015年以来,全面二孩、三孩政策的相继实施,使得广大民众的生育需求得以充分释放。这一政策变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玲玲)自2015年以来,全面二孩、三孩政策的相继实施,使得广大民众的生育需求得以充分释放。这一政策变革,不仅为家庭带来了更多的生育选择,也为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更为广阔无垠的天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截至2025年初,我国包括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内的所有地区,均已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了医疗保险范畴。这一政策进一步助推了辅助生殖技术的普及和可及。


从最初的艰难探索,到如今的技术成熟和服务完善,各大生殖医学科作为前沿阵地,其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与艰辛。为了深入了解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各大医院生殖医学科的故事,《医师报》将邀请十位生殖医学科的相关专家,请他们坐下来,分享他们在这一领域中的探索、挑战、成长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些专家的分享,让更多人了解辅助生殖技术的魅力与价值,为那些正在为生育问题而烦恼的家庭带去希望和信心。


本期与我们对话的专家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负责人谭季春教授。辅助生殖技术是解决不孕不育难题的重要医学手段。谭季春教授作为国内最早一批生殖医学专家,亲历了中国辅助生殖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在近30年的探索中,她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开创性地将干细胞技术应用于宫腔粘连治疗,推动辅助生殖领域迈向更高水平。


筚路蓝缕:从萝卜与猪肉到干细胞技术


1998年,中国辅助生殖技术尚处萌芽阶段。谭季春教授回忆道:“当时设备简陋,学习资源匮乏。我们只能通过录像学习取卵技术,后来我打来一桶水,买了两个大萝卜、两斤猪肉,用这些模拟超声引导下的操作练习,只为确保操作精准。”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团队于1998年10月迎来首个成功案例——首批4名患者中1例成功妊娠双胎。这一突破为团队注入强心剂。“这让我们坚信,技术突破只是时间问题。”谭季春教授说。  


此后,团队逐步攻克三代试管婴儿技术(PGD/PGS),并于2000年诞生该院第一例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试管婴儿。谭教授强调:“技术的每一次迭代,都需兼顾安全性与成功率。我们始终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推动技术本土化落地。”


面对因子宫内膜薄、宫腔粘连导致的“胚胎无法着床”难题,谭教授团队自2003年起探索干细胞治疗。由她带领团队主导的“自体经血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宫腔粘连的关键技术及临床推广应用”还获202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23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为难治性宫腔黏连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单胚胎移植策略:母婴安全的双重保障


过去,多胎移植曾被视为提高妊娠率的“捷径”,但随之而来的流产、早产及妊娠并发症问题日益凸显。谭季春教授团队推行“单囊胚移植”“鲜胚移植”,将多胎妊娠率逐年降低。“单胎妊娠的子宫环境更稳定,母体并发症风险大幅降低,如妊娠期的并发症,综合症、贫血、等。”她解释道。“医生的孩子都选择单胎移植,这就是最好的说服力。”谭教授用生动的比喻化解患者对双胎或多胎的执念,凸显医学伦理与科学理性的结合。


“在保证抱婴回家率的基础上,我们更关注母亲与子代的健康。”她指出,首先,提高母亲促排卵时的安全性,通过精准的刺激减少促排卵药物的剂量,母亲的卵子健康,胚胎就更健康,子代自然更健康。


面对技术变革  寻求最佳策略


辅助生殖技术持续在进展,新的科技不断涌现,盛京医院时刻走在技术先锋,成为东北地区最早被国家卫健委批准开展全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机构,为更多不孕症患者带来活产抱婴的希望。“辅助生殖技术是一种限制性技术,若能减少体外操作,对求子的患者而言是最优化的方法。”


谭季春教授介绍,一代技术输卵管因素、排卵障碍、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女性不孕或者轻度的少精、弱精的患者。从外面受精,形成胚胎后放入母体子宫,除此之外,不再需要更多的操作。二代ICSI技术主要针对男方严重少弱畸精症及梗阻性无精子症,也适用于常规IVF受精失败、免疫性不孕等患者。由北京大学乔杰院士、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黄荷凤院士牵头完成的一项研究证明:在非严重男性因素不孕患者中,与常规IVF技术相比,ICSI技术不能提高第一次移植后的活产率,获得的可利用胚胎数较少、移植率较低,且后续观察到的累积活产率也相对较低。因此可以理解为:相对而言,特定情况下,一代试管技术对子代更加安全。


三代技术主要适用于夫妻双方或一方有染色体异常、患有单基因遗传病,以及不明原因反复流产或反复试管婴儿失败的患者。不同技术有不同的适宜人群,不可盲目选择。


面对着技术的种种变革,谭季春教授坚持要从患者的治疗诉求出发,针对个体化的诊疗需求定制方案。如针对反复流产或反复种植失败患者,提升一次促排的获卵数量和质量,用PGT技术筛选优质胚胎,提升抱婴的效率;面对卵巢储备、反应正常患者,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等工具参考,制定精准的起始剂量和精准剂量调节方案,尽可能使患者鲜胚移植,尽快到达活产。


近年来,通过优化胚胎筛选技术(如囊胚培养、AI辅助评估),团队将临床妊娠率稳定在50%以上,抱婴回家率达40%,这一成绩在国际范围内亦属领先。在产妇年龄不断增长,该院生殖医学中心女性助孕年龄达35.8岁,难治性不孕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仍保持这样的抱婴回家率并非易事。


值得一提的是,辽宁省的辅助生殖技术从今年起正式纳入医保政策,取卵、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手术项目报销两次。在有效的报销次数内,如何提升妊娠和活产的机会,将会是重中之重。“我们目前正在为此努力,争取在这两次报销内让患者促排时获得合适的卵子,及早怀孕,尽量实现新鲜周期移植。”谭季春教授强调:“未来还需合理规划医保资源,避免过度冷冻胚胎造成浪费,同时推动技术规范化,确保公平可及,让更多患者获益。” 



从“成功率”到“母婴安全”:辅助生殖的范式转变



近年来,中国辅助生殖领域从单纯追求“抱婴率”转向关注母婴长期健康。除了推行“单囊胚移植”“新鲜周期移植”,谭教授团队还在探索通过以下策略实现这一转型:


个体化促排卵方案:“减少药物刺激,关注子代健康”。通过基于大数据的AI算法精准计算促排卵药物剂量,结合患者年龄、卵巢功能等制定个体化方案,团队在提升成功率的同时,将药物使用量降至最低。“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患者怀孕,更要确保母婴长期健康。”  


实验室技术升级:利用囊胚培养、AI辅助胚胎筛选等技术提高移植精准度。


推行卵裂期胚胎移植、囊胚移植其中囊胚移植相当于在体外又筛选了一下胚胎,更适合于母体着床时的环境,成功率更高。 


提升全民生育力迫在眉睫


随着生育年龄推迟及环境因素影响,难治性不孕比例逐年攀升,患者卵巢功能减退、反复移植失败等问题突出。“提高全民生育力迫在眉睫。要让大家都认识到生育力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生育力要从年轻人做起。”针对不育不孕发生率逐年增加、年轻人群卵巢功能早衰、生育意愿延迟等问题,为应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华预防医学会生育力保护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联合制定《育龄人群不孕不育防治临床实践指南(2024)》。旨在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育龄人群提供科学、规范、可操作的防治指导,优化不孕不育防治策略,提升生育健康水平。《指南》倡导从生活方式干预、定期生育力评估入手,实现“一级预防”。谭季春教授强调。“让每位患者拥有成为父母的权利,是生殖医学的终极使命。”谭教授总结道。


从1998年的简陋实验室到如今东北最大的生殖医学中心,从录像学习到AI赋能,从“解决不孕”到“优生优育”,谭季春教授团队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辅助生殖技术的缩影。未来,随着技术革新与政策支持,生殖医学将更注重个体化、安全性与人文关怀,为更多家庭点亮生命之光。

图片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