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燕京八绝”焕新彩千年技艺绽芳华

   2025-08-06 kongyu920
核心提示: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作品。在廊坊市汉艺坊非遗展示馆内,一个掐丝细腻的景泰蓝花瓶静静陈列,灯光透过珐琅釉面折射出温润光泽,繁复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hh4.keshunxy.com/file/upload/202508/06/203204251.jpg" alt="" />

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作品。

在廊坊市汉艺坊非遗展示馆内,一个掐丝细腻的景泰蓝花瓶静静陈列,灯光透过珐琅釉面折射出温润光泽,繁复的纹饰里藏着大厂回族自治县匠人数月的心血;一件花丝镶嵌手包以金丝为骨、宝石为魂,其精妙工艺曾惊艳国际展会……这些珍贵展品是廊坊“燕京八绝”传承活力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廊坊以系统性保护为基、以创新发展为翼,让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技艺走出深闺,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三地交融 技艺落地生根成特色

“燕京八绝”作为明清时期皇家宫廷技艺代表,如何在廊坊落地生根?回溯历史,三条清晰的传承脉络勾勒出技艺与这片土地的深厚联结。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hh4.keshunxy.com/file/upload/202508/06/203204271.jpg" alt="" />

图为景泰蓝作品。

上世纪初,大厂回族自治县窄坡村人顾俊宝在北平景泰蓝作坊学成后返乡,1953年创办当地首家景泰蓝作坊,成为当地景泰蓝产业的起点;同期,同乡人马作文从北京首饰楼习得花丝镶嵌技艺归乡授徒,让这门“花丝为笔、珠宝为墨”的手艺在燕赵大地开花结果。这是廊坊匠人“走出去、带回来”的早期探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天津工艺品外贸公司将目光投向毗邻京津的廊坊。1965年,北京工艺品外贸公司在文安县孙氏镇创办地毯厂;上世纪70年代起,陆续在大厂回族自治县、广阳区九州镇开设金漆镶嵌分厂,在固安县设立雕漆、刺绣厂,天津工艺品外贸公司则在霸州王庄子镇创办特种工艺品厂。这些分厂由北京总厂派技术骨干驻场指导,生产的工艺品专供出口,让雕漆、宫毯等技艺在廊坊形成产业规模。

此外,地方政府的主动作为加速了技艺扎根。1972年,永清县别古庄乡选派杨恩奇等人赴北京象牙雕刻厂进修,学成后创办的后刘武营雕刻厂,让象牙雕刻技艺在当地延续,如今更衍生出核雕、竹雕、木雕等创新形式,使永清成为北方核雕重镇。

三种模式交织,让“燕京八绝”在廊坊从零星传承发展为遍地开花。如今,景泰蓝在大厂、三河、香河等地形成产业集群,花丝镶嵌在大厂、香河绽放光彩,金漆镶嵌成为广阳区南汉村、霸州市王泊村的“村技”,雕漆在固安南宋村坚守传承……廊坊已成为北方“燕京八绝”技艺最集中的传承地之一。

系统保护 构建传承发展生态圈

“保护不是将技艺封存在博物馆,而是让它在生活中‘活’起来。”这是廊坊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理念。经过21年深耕,当地已构建起完善的“燕京八绝”保护体系。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hh4.keshunxy.com/file/upload/202508/06/203204741.jpg" alt="" />

花丝镶嵌作品。

在名录体系上,廊坊“燕京八绝”实现多级覆盖:景泰蓝、花丝镶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京绣、雕漆等5项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玉雕为市级,牙雕为县级。全市现有相关企业49家,从业人员近千人,年产值超2.3亿元;67名代表性传承人接力守护,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15人。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福良将花丝镶嵌与掐丝珐琅结合,开创独特风格;大厂景泰蓝团队先后承制19件国礼,包括赠韩国总统的“喜凤瓶”、联合国70周年华诞的“和平尊”,让廊坊技艺走向世界。

政策与资金支持为传承注入动力。2024年以来,我市争取国家、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超246万元,重点扶持景泰蓝、花丝镶嵌等项目。政府搭建多元展示平台:组织“燕京八绝”参与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节目录制,亮相澳门“金银器手工艺术展”;举办2025廊坊国际年货节精品展、“经纬乾坤·文明匠心”非遗精品展等活动,持续三个月的“经纬乾坤”展集中呈现30个国家293件套非遗作品,每天开展7项技艺体验。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hh4.keshunxy.com/file/upload/202508/06/203204531.jpg" alt="" />

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作品。

传承人培育同样关键。当地通过“大师带徒”“进校园”等方式延续技艺,组织匠人参与“百鹤杯”等国家级赛事,累计斩获国家级奖项156次。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廊坊工匠的“雕填戗金龙纹菊瓣式盒”“衔瑞凰薰”等作品摘得银奖,展现传统技艺的创新活力。

创新融合 古老技艺拥抱现代生活

当传统遇上现代,廊坊“燕京八绝”正走出一条“守正创新”之路。香河县“万宝德”花丝镶嵌与《庆余年》《风起洛阳》等影视剧合作,让古典首饰成为流量焦点;永清核雕突破材料限制,在橄榄核上再现《清明上河图》细节,成为文玩市场新宠;大厂景泰蓝推出小型摆件、茶具等文创产品,让皇家技艺走进寻常百姓家。

文旅融合更让“燕京八绝”焕发新彩。廊坊设计推出“燕京造办寻艺游”等精品线路,游客可在大厂体验景泰蓝掐丝,在广阳区南汉村学做金漆镶嵌,在固安尝试雕漆工艺。非遗工坊还提供就业岗位1800余个,人均年增收超5万元,实现“文化传承+经济增收”双赢。

如今,廊坊“燕京八绝”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那些流淌在金丝、珐琅、漆色里的匠心,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让古老技艺永远年轻,让文化根脉永续传承。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